Skip to content
On this page

【人工智能】AI能理解时间吗?| 人类大脑如何理解时间 | 绵延Durée | 柏格森哲学 | 大卫·罗比 | 大脑纹状体 | 时间概念的空间化 | 时间体验 | 人的自由意志 |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

聚焦于人类大脑和人工智能(AI)如何感知时间,主持人深入探讨了时间这一既熟悉又深奥的概念。节目从法国哲学家亨利·柏格森的时间哲学——“绵延”(Durée)入手,介绍了他对时间与我们日常理解的、可分割的“时钟时间”的不同看法。柏格森认为“绵延”是种持续不断、无法分割的意识流,强调记忆对时间体验的重要性,这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引发辩论,但柏格森的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。

节目随后引入神经科学家大卫·罗比的访谈,罗比深受其博士后导师乔尔吉·布扎奇“由内而外”研究视角的影响,他认为应先研究大脑处理信号的方式,再理解心理过程。罗比的实验研究集中在皮层和基底神经节回路与行为的关系,为帕金森病等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。他挑战了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纹状体是“内部时钟”的观点,设计了一项巧妙的跑步机实验,发现大鼠完成时间估计任务并非依赖于内部计时,而是通过发展出刻板的运动序列来完成,这引发了罗比对时间感知本质的重新思考。

罗比偶然接触到柏格森的著作后,顿悟大鼠的行为实际上是将时间“空间化”的体现,他的研究引发对大脑中“时间表征”的质疑。柏格森认为我们常常误解时间,是因为我们未真正体验它,而是将其空间化。他认为我们体验到的“活”的时间是一种持续不断、非同质的意识流,而时钟时间是我们将时间“空间化”的结果。罗比的大鼠实验印证了这一点,大鼠并非真正测量时间,只是利用外部空间线索和运动程序来完成任务,而人类则有能力将内在“绵延”与外部世界规律进行关联和比较。

节目中还讨论了自由意志的问题,提及本杰明·利贝特的实验对自由意志提出质疑,但柏格森认为自由意志是被机械论错误框定的伪问题,一旦理解“绵延”的概念,自由意志问题就迎刃而解,因为每个时刻都是全新的创造。罗比认为科学研究的瓶颈可能源于问题本身,哲学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基本概念,找到真正值得探索的问题。

最后,节目探讨了AI对时间的理解,由于AI依赖精确、离散的内部时钟,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“绵延”,没有由内在“绵延”累积变化产生的主观体验,因此AI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。虽然目前AI不需要“绵延”,但从人类时间体验中汲取灵感,或能创造出更具人类特征的智能系统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